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命运,因此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这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必须从小处抓起。
【我的发现】
中午,我带领孩子们下楼散步。我正强调注意脚下安全,就瞧见斯宇三步并作一步,直接跳到转角平台,后面的孩子也准备学着跳。这一幕让我心惊胆战,我立刻上前阻止。
“我以后不会这样了……”斯宇满脸委屈,可他每次犯错都这样说。“可老师心里害怕,你来摸摸我的心跳!”斯宇小心翼翼地挪到我跟前,把手伸到我胸口。“老师的心跳得多厉害,你感觉到了吗?”斯宇点点头。我轻轻握住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上下楼梯好好走,万一摔倒十分危险。”斯宇低下了头。
【我的思考】
体谅教育——尊重与关怀,让儿童感受师爱
当孩子犯错时,教师往往声色俱厉,意在让孩子晓悟是非,却让彼此渐行渐远。《美国妈妈这样教育孩子》一书中写道:“孩子低头,表示他已经有认错的态度,只是不知怎么开口而已,所以最好握住孩子的手再批评,让他们知道你是尊重他们的,即使犯了错,你仍然爱着他们。” 所以,我时常自我暗示,教导孩子时一定要体谅孩子的心情。我握着斯宇的手,让他真心知晓自己的错误,同时也通过肌肤的触觉,让他感受我的爱和体谅,而非因畏惧而认错。
说服教育——真事悟真情,让儿童情感认同
此事发生后,我及时生成一堂安全教育活动,引用社会时事,请孩子们分析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总结各类行为的安全性和危险性,并从中延伸提问:“如果排队下楼时,突然有人跳下多层楼梯,会发生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显然都知道后果。“就像你们说的,队伍前面的小朋友会被推挤,有的会被推倒,有的甚至会受伤、流血……后果极其严重!”我瞧了一眼斯宇,他霎时就红了脸,马上说:“老师,我以后一定不从楼梯上跳下来。”我欣慰地笑了。
【我的体会】
坚持“童本主义”原则:注重儿童内在的灵性成长
下楼事件,反映出儿童安全意识薄弱,也给安全教育的深度和效度敲响警钟。作为教育者,我们习惯于“复读机式”说教: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但孩子的世界 “万物皆玩具”,于他们而言,跳下楼梯正是富有挑战的趣事。期望儿童自觉地安全行走于楼梯间,教师应当以童本主义原则为基础,为其构筑内在的安全认知经验,譬如:通过重大事件的震撼性,引导其醒悟违反行为规范的恶果;运用“移情效应”投射自我发现不足之处;结合常见标示了解上下楼梯的安全知识;组织安全演练等等,多维度、层进式、立体化地启迪儿童约束自我行为,如此才能真正达到安全防范的目的。
只有具备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挖掘并体察儿童行为表象之下的潜在内因,关注和透析灵性方面的成长足迹,才能为儿童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帮助他们迈好人生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