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妙招 巧喝水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7年01月10日

      幼儿常规培养是小班工作的重点,规则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喝水虽是一日活动极其微小的一环,但其体现出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却是集体教学活动所需要的,也是幼儿社会化活动的前提,更对幼儿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户外活动回到教室,孩子们又热又渴,都急着去喝水。大家你挤我我挤你,拥成一堆。我大声叫喊:“不要挤,排好队,慢慢来。”话音刚落就传来七嘴八舌的声音,只见几位小朋友们喊着:“你插队!要排队的!”原来是淇淇来的晚了,却插到了队伍最前面,其他小朋友不干了,纷纷指责她。淇淇见我过去了,突然大声哭喊起来:“我不走,我要喝水!”我问她:“你今天怎么这么着急呀?”淇淇说:“我口渴,我不要排队!”我回头问其他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渴吗?”其他孩子们回答“我们也很渴。”我对淇淇说:“口渴的不是你一个人,其他小朋友做完运动都渴,如果大家都冲到最前面不排队,挤来挤去杯子都拿不出来了,所以我们一起排队,好吗?”淇淇想了想说:“好吧,我去排队了!”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和长辈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影响较大。淇淇的父母工作比较忙碌,因此大部分时间淇淇是由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轮流带的。淇淇在家里就是典型的“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地位”,所有人都顺着她,样样事情以她为先。
淇淇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爱说爱笑。由于年龄比较小,生活自理能力不是特别强。家庭的宠溺让她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在幼儿园这个集体生活的环境中适应的比较慢。刚开学没多久淇淇就生病在家休息,集体生活也才刚刚起步,很多时候只考虑到自己,而忽视同伴的感受。尤其是在小朋友中间,她觉得自己不再是绝对的中心,因此出现了一点抵触心理。
      淇淇的自我中心心理比较明显,当受到小朋友们指责的时候,她强硬的拒绝了来自同伴的声音。这时老师不是责问她为什么插队,而是选择询问她的心思,让淇淇感到老师愿意听她说。于是她说出了自己是因为口渴急着喝水,所以不想排队等待。这时老师请她换位思考,站在同伴的立场上想一想,这一方法淇淇很快接受了,看着逐渐善解人意的孩子,我的心也温暖了起来。
      淇淇的插队举动可能根本是无意识的,她只知道自己口渴了急着要喝水,忘了要遵守幼儿园的秩序——人多的时候喝水得排队。孩子们对淇淇的指责让她意识到自己犯了错,这时候老师该做的不是指责她插队这件事,而是让她明白“为什么在幼儿园喝水需要排队等待”,并且让她自己愿意排队喝水,不再只顾自己。当老师们面对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通常的做法是:声色俱厉地指问孩子,批评甚至惩罚。可实际上,很多教师用了这个“法宝”之后还是不灵,并且常常还会让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其实孩子的“过失”,可能只是我们成年人把它当成一种“过错”,而在孩子那里,并不是故意的。就像淇淇抢着要喝水的时候,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插队,做了不遵守规则的事情。
      “怪罪一个并不诊断自己有过错的儿童——这是一种教育的祸害”。因此,我认为,最好的方法不是去追究孩子的过错,而是当着她的面,并在她的参与下恢复秩序,认清所发生的事情的性质,从中吸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