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表现呈现新的特点,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仍严峻复杂,需对病毒提高警惕,做好日常防护!
1.在校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遵守校门管理规定,校内校外不聚集、不扎堆。
2.提高健康素养,养成“一米线”、 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
3.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尽量减少出门、串门、探亲访友、聚餐聚会。
4.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目前我国3岁以上儿童青少年均可接种新冠疫苗,做到应种皆种。
5.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科学做好个人防护,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就诊过程不得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更不能往人群聚集处扎堆。
6.近期去过中高风险地区或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史的,应主动报告给所在社区和学校,按照各地相关防疫规定,进行集中隔离及核酸检测。
二、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染,易造成暴发流行,多见于儿童。患儿通常会出现发烧、发痒的红疹,水痘向心性分布,最初出现于身躯(前胸、后背),且分布较密集,然后向面部和四肢散布,持续3~4天后变干、结痂。水痘潜伏期为14~21天,患病期有传染性,完全痊愈大约需要2~3周,愈后不留瘢痕。水痘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1.注意室内通风,定期对儿童的衣物、玩具等晾晒或消毒,加强防范。
2.严格落实晨、午检制度,对因病缺勤学生进行登记追踪。
3.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4.督促儿童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是手部的清洁,养成不面对他人咳嗽、大声说话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5.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
6.接种疫苗最有效,建议在上幼儿园前接种,可防儿童在集体生活中受到传染。
三、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全年均可发生感染。诺如病毒是杯状病毒科的一种肠道病毒,人感染病毒后可发生以腹痛、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的急性胃肠炎。诺如病毒潜伏期非常短,感染后48 小时内人的身体就会出现强烈反应。感染者的吐泻物含有大量病毒,很容易污染环境,极易通过粪口途径或间接接触被呕吐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及气溶胶传播,还可经食物和水传播,常引起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病程一般是2~3天,属于自限性疾病。
1.勤洗手、不喝生水、尽量不要生食蔬菜水果,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不要直接用手抓食物。
2.加强学生晨午检工作,发现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要求患病学生及时回家隔离治疗,并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
3加强体育锻炼,均衡饮食,提高身体免疫力。
4.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5.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和突发疫情时,应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
四、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极强。首发症状出现3~5天后出现全身斑丘疹,主要症状为发热、红色斑丘疹,并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到皮疹出现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每年的3~5月高发,人群普遍易感,但多见于1~5岁儿童,感染愈后会有持久免疫力,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1.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措施。
2.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3.出现麻疹的临床症状,应尽快佩戴口罩到医院就诊,若确诊为麻疹,应隔离治疗。
4.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得已必须去时要戴好口罩。
5.落实建立学校晨检制度、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以确保做到麻疹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6.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