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任务”为“需求”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5日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很多时候需要家长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真正实现家园共育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比如幼儿园根据课程设置和幼儿的活动需要,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让家长提供资源。例如,为了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会开展了全园性的“经典阅读主题月”活动。活动中安排一个亲子活动,要求家长自行选择一个童话故事,和孩子一起用绘画、剪贴等方式制作一本大型绘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挖掘家长资源,让全园幼儿分享和交流经由不同家长改编和演绎的故事。

本以为家长会积极响应,然而,绝大部分家长对于活动要求不予理会,有的家长说自己实在没时间做,有的说自己做不好,不知道该怎么做,还有的家长直率地说:“孩子要读故事书,幼儿园到书店里买就是了,何必自己花力气做,做的不如买的好。”有的家长为了完成任务索性去书店买了几本放在班上。活动为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开始反思其中的原因。在家长方面,由于认知、情感、兴趣爱好、工作环境、文化程度等的不同,不同家长之间的兴趣、观念、需要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对于和孩子一起制作绘本,有的家长能体会其中的乐趣,有的家长却觉得毫无意义。尤其是大部分家长根本不理解幼儿园设计这个活动的真正意图,因此,他们认为这是件劳神费力的事,自己既没有能力也没有精力来做这件事。在幼儿园方面,现有的家园合作观念也有待审视。我们通常是在需要家长资源时给家长布置一定的任务,要求家长配合。

可以说,我们追求的仅仅是在活动中留下家长参与的痕迹,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家长真正的需要。幼儿园布置的任务已经成为家长的负担,他们对此的态度也逐渐由“服从”转变为“不予理会”。为此,我们觉得要真正实现家园共育,需要改变以往“任务式”的家长参与方式,吸引家长主动参与。教师首先要为家长搭建一个参与的平台,考虑不同家长能力上的差异,寻找他们共同的兴趣点,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只有让家长成为真正的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旁观者,甚至是“物质材料供应者”,才能实现家长资源的有效利用,让家长从“必须做”转变为“想要做”。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