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不知缘由的消极情绪,会否也引发你的焦虑?
你是否常常为了取悦他人,而放弃自己的喜好与理念?
又是否时时将旁人的目光、外界的评价,作为定义和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尺”?
生活中、职场上,类似的情形都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我们有时会混淆“自我”的界限,进而放任他人的观念与意志闯入、甚至搅扰我们的精神世界。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迅速扩张,“边界感”这个概念愈来愈活跃于公众的视野,因为它正契合了我们当下亟待弥合的心理需壑——更多的私人时间、更广阔的独立空间。
事实上,“边界感”不仅是我们成年人的需要,宝宝们也会有一定的“边界意识”;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即使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也会在无意中成为他们心灵世界不受欢迎的“入侵者”哦。
01“边界感”为什么重要
边界感是指对界限的判定或重视程度。一般而言,健康的“边界感”是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不对他人的行为和情绪负责。
边界感的形成和自我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约18个月大的宝宝就会萌发初步的自我意识——在镜子面前能够认识到“我”的存在,并逐渐分辨出本体和他人的区别。到了3岁,孩子的自我意识通常就会趋于完整。
自我意识又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内部自我意识——代表我们如何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与目前所处环境的“契合度”,包括对事物的观点、对自我优缺点的认识等。 内部自我意识和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以及幸福感有关,如果内部自我意识不强,则更容易不自信、对现状感到不安,产生焦虑情绪。
自我意识的第二类,是外部自我意识——指的是个体能够了解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完善的外部自我意识往往能为我们带来较强的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能力。
而缺乏外部自我意识,就会更期望别人对“我”的情绪或行为承担责任,也更容易去侵犯别人建立的个人边界感。这也正是为什么,父母那句发自内心的“我都是为你好!”常常不被孩子领情,甚至会触发TA的逆反情绪,因为这恰恰跟孩子划分的“自主领域”与“开放领域”间的界线不吻合——孩子还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站位的思考方式,自然不明白父母所说的“好”究竟“好”在哪里。
可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边界感”对于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建立积极的社交方式都颇为重要。在亲子关系中,父母需要科学引领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让他们在学习独立自主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不越线”地去体恤和关怀他人。具体做法可参考如下几点——
02如何维护好亲子间的“边界感”
1.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孩子的内心渴望得到父母的尊重,所以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时,不去粗暴地打断,也不要以敷衍的态度应对;当孩子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要允许TA勇敢地说“不”;当孩子明确表示“我自己可以”时,尽量不要强行介入提供“帮助”。足够的尊重,不仅能让孩子对父母的引导有更高的配合度,还能大幅减少他们的抵触情绪。
2.给予孩子自主的时间与空间 为孩子腾出一定的空间,留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TA自主决定如何玩耍、如何探索。鼓励但不强求孩子分享平日里新奇的发现、展示创作的成果。尊重孩子视为“隐私”的事物,不随意翻看。当孩子可以享受高度的行动自由时,TA的自我意识也会进一步被正面强化。
3.引导孩子形成积极的社交方式 关注孩子社交时的情绪状态,当孩子陷入“讨好”模式或因他人的情绪行为而失落焦虑时,父母可以和TA一起讨论更好的相处模式,比如练习拒绝、肯定孩子的感受、鼓励TA先照顾好自己的心情等。还可以通过共读友情相关的童话或绘本,甚至讲述自身交友的经历,让孩子明白——独立不依附的自我意识是重要的社交基础,只有先尊重自己,才能赢得朋友和伙伴的尊重。比如,如果不愿意,可以说明原因,礼貌地婉拒其他小朋友借走自己玩具的请求,或者协商“我再玩一会儿再给你可以吗?”同时,也不能因眼馋别人的玩具而去强硬地索取、讨要。
4.厘清界线,关爱而不控制 身为父母,难免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期待成长,不走“弯路”;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不同而独立的个体,生活终究是属于他们自己的。过强的控制欲会只让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变得薄弱,以至让他们错失了探寻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的机会。正因日夜相处,正因潜移默化,越是亲密的关系中,越需要划好清晰的心理界限,爸爸妈妈们应该厘清——哪些是养育的责任,哪些是不必要的控制;哪些行为是在为孩子提供稳定的环境、无条件的关爱,哪些行为只是为维护父母自己的权威;哪些时候要“支持到底”,哪些情况又该“当放则放”。如此,孩子才能在父母的示范和影响下,越来越明确地看清、寻见自我与他人之间那条最恰当的“边界”所在。 自我意识的概念与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是谁?”当然,即便是古往今来的先贤大哲们,也未曾有人能给出完全的标准答案。而从现实与存在的角度上,笛卡尔的回答“我思故我在”颇具参考价值,即——“我想我是谁”。
边界感亦是同理。每个人理想中的精神领域都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边界”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不断改变其“形状”与“大小”。因此,我们不妨将“边界”看作一处不定形的“家”,它的作用当然不是单纯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将他人都驱离在外,而是让持有钥匙的主人既能在其中享受怡然自洽的独处时光,也能随时敞开大门,欢迎亲朋好友来交流做客。作为父母,所能为此提供的最大帮助,正是以“尊重”作为基石,以“陪伴”帮助孩子慢慢砌起这座精神家园的一砖一瓦,用温柔耐心的引导,鼓励孩子握好将这把名为“自主”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