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度把握对孩子的物质满足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录入者:admin   发布时间:2022年01月04日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要花费一定的物质代价。然而由于父母的个性和成长经验,很多父母常常不自觉就把物质满足当成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当成了对孩子的奖励……

爱一个孩子并不是靠投入财物的多少来计算,因为“物质满足”与“爱”是不一样的。可是,父母在长期的“物质供给”过程中,往往迷失了方向。如何适度把握对孩子的物质满足?以下是几点建议:

1、 鼓励孩子尝试实现自我,不用物质过度刺激。

很多时候,孩子由于过多地关注物质,会造成物质依赖,从而影响了其人格的成长与潜能的开发。

随着孩子探索范围越来越大,尝试的事情越来越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与孩子应该是合作的,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鼓励孩子再试一次。比如孩子滑滑梯磕到了,父母要问问孩子为什么磕到了。如果发现孩子是跪着滑的,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这样滑是危险的,坐着扶好了一定没问题,鼓励孩子再试一次。当战胜越来越多的困难的时候,孩子也就越来越有勇气,越来越自信。这是孩子实现自我的必然过程。

但是,很多时候,父母没有耐心去等待这个过程,会用一颗糖果,一块蛋糕去刺激孩子。这样反而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从内部动机引向了外部动机,破坏孩子实现自我的内在动力。我们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那么,首先要尊重孩子,在人格上确保孩子的独立,并多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思考,为孩子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父母不妨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计划或梦想,并从一个“主导人”的身份向“协助人”的身份过渡,从而让孩子实现人格上的健全与独立。

2、  奖勤罚懒,重在关注过程。

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的成功进行物质奖励,希望孩子可以继续取得同样出色的成绩。美食、旅游、玩具等都成为奖励的好帮手。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孩子会继续考取好成绩,另一个是孩子会主动提出想要某个“奖励物”。孩子从此重视了奖励物,而看淡了学习过程本身。一旦奖励消失,孩子的学习动机也就消失了。孩子取得了成绩,本身就是获得成就感,为什么还需要物质奖励呢?这是对于孩子取得劳动成果的误导。最应该奖励的是孩子在通往目标的努力过程,我们看到了他的努力,他的挫折,他的坚持,这才是父母关注的重点。

3 、 学会设限,最大化地利用物质资源。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更好的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贵的就是好的,最贵的就是最好的”。现在,我们仍然提倡勤俭节约,且对勤俭节约的理解需要更新。勤俭节约不是抠门,更不是吝啬,而是对于自身资源与环境资源的了解。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于,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如何最大化地利用物质资源,而不是一味倡导节约。比如,中午吃饭,我们可以问孩子:“想吃大餐还是拉面?”孩子肯定会选择贵的。此时,可以告诉他:“我们今天出行的费用是有限的,如果我们选择了大餐,下午就得回家;而选择了拉面,我们下午还可以去一趟海洋馆玩。这样你会怎样选择呢?”

很多时候,我们的资源或者说财物是有限的,而孩子会认为这些是无限的。这样给孩子选择,实际上给孩子设定了限制。孩子就会思考如何重新配置资源,最大化地实现自己的需求。此外,我们还需要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情况与父母挣钱的不易,同时在消费习惯上也要讲究科学理性,不能给孩子留下“瞎花钱”或“有求必应”的印象。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